YM愛徒Owen的文章<亞比亞他:被革除的大祭司>,文中似乎將祭司長與大祭司搞混了。由於新舊約翻譯時的用詞不明確,有時確實容易造成誤解。但除此之外,整篇文章仍有多處的錯誤。
Owen文中提到:
大衛成為了聯合王國國王,當然記得患難期間生死與共的功臣、良將,也記得因他而死的亞希米勒一家,是故,大衛立了亞比亞他做了祭司長,凌駕於眾祭司之上(撒下8:17)。但祭司長卻不只亞比亞他,還有一位撒督。怎會一位君王?兩位(大)祭司長?
不論理由為何,大衛的確立了亞比亞他和撒督兩位祭司長,且這兩人在大衛朝中一直服事。一位君王,兩大祭司的體制就在大衛時期延續,直到所羅門親政。
一位君王有兩位以上的祭司長,並沒有甚麼奇怪,但是大衛那時,聖經並沒有記載有兩位大祭司。
祭司長並不等同於大祭司,大祭司的希伯來原文為: (kohen gadowl)或(kohen roshe)通常只有一位。而祭司長(sar kohen)原本就有許多位。
(利 21:10) 「在弟兄中作大祭司(kohen gadowl)、頭上倒了膏油、又承接聖職,穿了聖衣的,不可蓬頭散髮,也不可撕裂衣服。
(民 35:25) 會眾要救這誤殺人的脫離報血仇人的手,也要使他歸入逃城。他要住在其中,直等到受聖膏的大祭司(kohen gadowl)死了。
(代下26:20) 大祭司(kohen roshe)亞撒利雅和眾祭司觀看,見他額上發出大痲瘋,就催他出殿;他自己也急速出去,因為耶和華降災與他。
(代下 36:14) 眾祭司長(sar kohen)和百姓也大大犯罪,效法外邦人一切可憎的事,污穢耶和華在耶路撒冷分別為聖的殿。
(拉 8:24) 我分派祭司長(sar kohen)十二人,就是示利比、哈沙比雅,和他們的弟兄十人。
和合本雖然提到撒督和亞比亞他同作祭司長,但希伯來原文卻只用祭司(kohen 複數)來表示,而不是用祭司長(sar kohen)來表示。
(撒下 20:25) 示法作書記;撒督和亞比亞他作祭司長(kohen);
(王上 4:4) 耶何耶大的兒子比拿雅作元帥,撒督和亞比亞他作祭司長(kohen),
和合本修訂版,上述經節的"祭司長"都已經改譯為原文的"祭司"。
新約聖經中祭司的希臘原文為(hiereus), 大祭司與祭司長希臘文雖然都用(archiereus)表示,
但提到祭司長時用複數:
單指大祭司時用單數 :
資料來源:CBOL 新約Parsing 系統 |
(太 2:4) 他就召齊了祭司長(archiereus 複數)和民間的文士,問他們說:「基督當生在何處?」
(約 12:10) 但祭司長(archiereus 複數)商議連拉撒路也要殺了;
(太 26:57) 拿耶穌的人把他帶到大祭司(archiereus 單數)該亞法那裡去;文士和長老已經在那裡聚會。
(徒 5:17) 大祭司(archiereus 單數)和他的一切同人,就是撒都該教門的人,都起來,滿心忌恨。
舊約聖經雖沒有提到,大衛那時的大祭司是誰,但從新約聖經可看出,當時真正的大祭司是亞比亞他
(可 2:26) 他當亞比亞他作大祭司的時候,怎麼進了神的殿,吃了陳設餅,又給跟從他的人吃。這餅除了祭司以外,人都不可吃。」
而且從所羅門在亞多尼雅事件後,對亞比亞他的懲處可看出,他的職位本來高於撒督,後來撒督才取代他
(王上2:35)王就立耶何耶大的兒子比拿雅作元帥,代替約押,又使祭司撒督代替亞比亞他。
摩西時代,利未人中的祭司必須是亞倫的後代,大祭司必須是長子
因拿答、亞比戶獻凡火被神擊斃,只剩以利亞撒、以他瑪的後代可供祭司的職分。而大祭司的職位轉而由以利亞撒及後代繼承。
(民 3:4) 拿答、亞比戶在西奈的曠野向耶和華獻凡火的時候就死在耶和華面前了。他們也沒有兒子。以利亞撒、以他瑪在他們的父親亞倫面前供祭司的職分。
亞倫子孫參與祭司供職是有分班次的,而以利亞撒及以他瑪的後代中,每個祭司班次的族長也是祭司長。而大祭司 (kohen gadowl)就是眾祭司長(sar kohen)的首領。
(代上24:3~4 ) 以利亞撒的子孫撒督和以他瑪的子孫亞希米勒,同著大衛將他們的族弟兄分成班次。以利亞撒子孫中為首的比以他瑪子孫中為首的更多,分班如下:以利亞撒的子孫中有十六個族長,以他瑪的子孫中有八個族長;
聖經並沒有記載,為何以利會成為大祭司,因為他是以他瑪的後代,不是以利亞撒的後代。
且士師記中以利亞撒的兒子非尼哈仍在伯特利供祭司的職位,後代為何沒有延續為大祭司,我們不得而知。
(士 20:27) 那時,神的約櫃在那裡;亞倫的孫子、以利亞撒的兒子非尼哈侍立在約櫃前。以色列人問耶和華說:「我們當再出去與我們弟兄便雅憫人打仗呢?還是罷兵呢?」耶和華說:「你們當上去,因為明日我必將他們交在你們手中。」
但從士師時代,聖經提到,約書亞死後,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 ,各人任意而行。
以法蓮人米迦請人鑄像,自設神堂,又派自己兒子當祭司,過後才請到一位寄居在猶太族的利未人來當祭司, 後來少年人有成為但支派的士師。往後,摩西的孫子、革舜的兒子約拿單,和他的子孫,成了但支派的祭司,並非以利亞撒、以他瑪的後代。從此但人自己立雕像與示羅的會幕打對台。
(士 18:31)神的殿在示羅多少日子,但人為自己設立米迦所雕刻的像也在但多少日子。
從那時就有不按律法的例子來看,士師時代末期,以利本身是士師,立自己成為大祭司,也不無可能。
此後約櫃被奪,以利父子相繼離世,以利的祭司職分,可能先後由非尼哈的兒子亞西突,經亞希亞及亞希米勒,之後到大衛立亞比亞他。
但大祭司的重要性,已被先知所取代,同時身兼先知,士師及祭司的撒母耳,成了以色列人的支柱。因神的話與稀少,大祭司只是人對神獻祭的代言人,而先知是神傳遞旨意的代言人,尤其在列王時代以及被擄期間即前後。
此後撒母耳大多時間都在他的家鄉拉瑪,並築壇在拉瑪,以色列都上那求告神。
約書亞原本將會幕設在示羅,期間以色列人並沒有專心依靠耶和華,到了士師以利時,他也放任兩個兒子作惡。當以色列人來請求時,以利兒子任意搬離約櫃上戰場, 以為約櫃坐鎮,就能戰勝非利士人。但是耶和華卻默許非利士人奪了約櫃,自此約櫃就再沒有回到示羅,神也離棄示羅,甚至示羅招受咒詛。後來約櫃被非利士人送回祭司城伯士麥,又輾轉來到到基列耶琳。
(撒上4:21) 她給孩子起名叫以迦博,說:「榮耀離開以色列了!」這是因 神的約櫃被擄去,又因她公公和丈夫都死了。
(詩78:59~60 ) 神聽見就發怒,極其憎惡以色列人。甚至他離棄示羅的帳幕,就是他在人間所搭的帳棚;
(耶26:6) 我就必使這殿如示羅,使這城為地上萬國所咒詛的。
當示羅被咒詛後,以利的孫子亞希突的兒子亞希亞,來到了祭司城迦巴(撒上13:16,撒上14:3)。
當時掃羅與非利士人對戰時,還一度要祭司亞希亞,將約櫃從基列耶琳運到迦巴與密抹間的戰場(撒上14:18)。
約書亞當時分配的13座祭司城, 基列亞巴(希伯崙),立拿,雅提珥,以實提莫,何崙,底壁,亞因,淤他,伯士麥,基遍,迦巴,亞拿突,亞勒們, 當中並沒有挪伯。
聖經並沒有記載,挪伯何時成了祭司城,但是大衛逃難時,亞希亞的兄弟亞希米勒已經在挪伯了(撒上21:1)。
以利後代的祭司家族卻不往約櫃所在的基列耶琳那去,卻聚居在挪伯。所以挪伯只是空有會幕卻無約櫃。之後掃羅對挪伯的屠城,只不過是應驗神人對以利家族咒詛的一部分(撒上2:27~36)。
Owen文中說:
那麼以利亞撒家呢?大祭司職分雖然旁落到了以利家,以利亞撒的血脈卻從未斷絕。等到了大衛作王,一個之前名不見經傳的撒督就此橫空出世,乃是以利亞撒直系血脈繼承:大祭司撒督一家,開始活躍在歷史之中。
撒督成為大祭司,是所羅門王時代的事。而在此之前撒督並非"名不見經傳"及"橫空出世"
當大衛還在洗革拉躲避掃羅的追殺時,撒督就已經去投奔大衛,而且那時他已經是大能的勇士了。
(代上12:28) 還有少年大能的勇士撒督,同著他的有族長二十二人。
而且先知的重要性取代大祭司後,連驢子走失的小事都會去求問先見了(撒上9:3~16)。撒督又本身也是個先見,撒督怎會是不見經傳的就此橫空出世呢?
(撒上9:9) 從前以色列中,若有人去問 神,就說:「我們問先見去吧!」現在稱為「先知」的,從前稱為「先見」。
(撒下15:27) 王又對祭司撒督說:「你不是先見嗎?你可以安然回城;你兒子亞希瑪斯和亞比亞他的兒子約拿單都可以與你同去。
Owen 不知是否受了YM影響,不重視聖經,只是記住聖經裡的幾句話而已,想在聖經外找答案,讀經時沒有正確的將經文上下文所提到的統合, 經常斷章取義的得出自以為是的結論。這種情況常在文章中出現。
例如此篇<亞比亞他:被革除的大祭司>,Owen提出的觀點:
掃羅王勵精圖治,除了不斷和外敵非利士人作戰之外,對內也是革除陋習、振新經濟,像是立下嚴令剪除國中交鬼和行邪術的人(撒上28:9)、使人民豐衣足食(撒下1:24)。無怪乎掃羅王死後,除了猶大支派外,其餘百姓均是感念前朝餘恩,擁護掃羅之子伊施波設作王(撒下2:8-10)。
實際上伊施波設會作王,並不是百姓感念前朝餘恩而擁護的,而是掃羅的元帥押尼珥立他做王的。
掃羅死時,大衛仍住在非利士的迦特王亞吉,送給他的洗格拉。掃羅死後,大衛才求問神,上猶大地的希伯崙。
猶大支派的人知道大衛來到了希伯崙,在那裡膏大衛作猶大家的王。押尼珥立伊施波設做王,住在約旦河東的瑪哈念。
押尼珥是掃羅的叔叔,因掃羅的父親基士與押尼珥都是尼珥的兒子(撒上26:14,代上8:33)。
然而伊施波設只是名義上的王,實際掌權的是押尼珥。押尼珥甚至與掃羅的妃嬪利斯巴同寢(撒下3:7), 伊施波設因此事責備押尼珥時,反而讓押尼珥起誓要廢去掃羅家的王位,伊施波設因為懼怕押尼珥,就連一句話也不敢回答他。
過後押尼珥打發人要與大衛立約,要使以色列人都歸服於大衛(撒下3:12~19)。便可知道伊施波設的政權,是靠著押尼珥維繫的,並非以色列百姓擁戴的。
其實以色列人並不像Owen所說,感念掃羅的餘恩,他們早就想讓大衛作王治理他們,只是礙於掃羅及押尼珥的權勢,不敢作聲。
押尼珥也知道這點,當押尼珥與伊施波設反目,要投靠大衛時就說出以色列人的心聲。
(撒下3:17~18) 押尼珥對以色列長老說:「從前你們願意大衛作王治理你們,現在你們可以照心願而行。因為耶和華曾論到大衛說:『我必藉我僕人大衛的手,救我民以色列脫離非利士人和眾仇敵的手。』」
Owen說:
如果連神自己在舊約時代都違反律法,選召了無法成為祭司的撒母耳,是否更證明了神原本的心意就是要在律法外開一道恩典的門,讓今天非以色列人的我們也能成為祭司呢(彼前2:9)?
神並怎會違反律法呢?律法是神藉摩西頒布的,神的旨意就是律法。祂要立誰就立誰,有誰有權過問呢?
當時神定意要亞倫後代的長子繼承大祭司的職位,要不是拿答、亞比戶違反律法被擊斃,大祭司職位也輪不到以利亞撒的後代。
以利家族本來就不是律法規定下的順位,況且家族的不忠心,神才另找一忠心的祭司,立撒母耳來對比以利家族,更預言彌賽亞才是真正的大祭司。
(撒上2:35) 我要為自己立一個忠心的祭司;他必照我的心意而行。我要為他建立堅固的家;他必永遠行在我的受膏者面前。
撒母耳是神所立的先知,他執行祭司職務是出於神的指派,這是本於神的權威,相對於掃羅獻祭,就不是出於神的指派。
亞比亞他被革除大祭司的職位,除了是應驗耶和華在示羅論以利家所說的話,也是因為他的不忠。
亞比亞他雖在押沙龍事件上展現忠心,卻在亞多尼雅事件上不能堅持,不站在神所喜愛的人這邊(撒下12:24~25)。
這本是該死的,只因所羅門顧及他往日的忠心,只革除祭司職務不處死。
(王上2:26) 王對祭司亞比亞他說:「你回亞拿突歸自己的田地去吧!你本是該死的,但因你在我父親大衛面前抬過主耶和華的約櫃,又與我父親同受一切苦難,所以我今日不將你殺死。」
同樣的所羅門的晚年,離棄神的道,偏離最初的信仰,不能忠心事主,惹神向其發怒(王上11:9),以致神將國從他兒子手中奪回。所羅門雖曾作箴言三千句詩歌一千零五首,神照樣興起仇敵攻擊他。
這些人明明都是不守神的旨意任意而行,神才另立別人取而代之。Owen卻說是神違反律法,分明是不按正意解經,偏離正道。
不論是亞比亞他或是撒督,甚至是非尼哈與以利亞撒,最多只是亞倫等次的祭司,神所預言要立的忠心祭司是基洗德的等次永遠的大祭司
(詩110:4) 耶和華起了誓,決不後悔,說:你是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永遠為祭司。
(來 6:20) 作先鋒的耶穌,既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成了永遠的大祭司,就為我們進入幔內。
今日的同靈成了福音的祭司,聖潔的祭司,君尊的祭司,神和基督的祭司(羅15:16,彼前2:5,彼前2:9,啟20:6),就要緊緊跟隨永遠的大祭司,而非那些不守誡命的亞倫等次的大祭司。
亞比亞他與所羅門都可作為那些偏離之人的借鏡,除名的人的寫照。